前言
乔治市是槟城首府,也是大马第二大都市,具古老历史文化。2008年7月7日 乔治市与馬六甲正式登入联合国安教科文组织(UNESCO)之世界文化遗产清單中。 2013年2月22日,在雅虎网站公佈的世界八大退休后最适合居住城市里,槟城被列位第四,它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 2012年, 槟城被列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站CNNGO票选亚洲十大最佳小吃城市之一。 乔治市同时也是一个北马以>华人为主的最大城市。根据2006年人口資料,华人人口数約占槟城人口的43%,马来人佔41.1%、印度人佔10.1% 。
这次旅游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这个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区及亚洲退休第一宜居城市的风貌。而旅游的方式以缓步行走为主,活动的范围是以乔治市内的 Light Street,Jalan Penang, Jalan Dr.Lim Chwee Leong ,Beach Street 之间格子状形状来分隔,作为粗略的边界
在乔治市区行走,有几个注意要点:
- 槟城地处热带区域,一般上午十时之后,户外温度迅速递升,到了下午三时至五时,走在街上就会觉得特别不好受。这段时间,应尽可能待在室内
- 乔治市的中文名, 马来文名, 英文名完全不相塔配, 需要多方面参考地图才不会出错.
- 有些街道,如牛干冬街,潮汕街,白天不会有什么活动,到了晚上,路边摊位摆上来后,才会出现人流窜动,生气勃勃的场面。
- 如果觉得走路太累, 不妨考慮租脚车代步. 这一带, 许多地方都有提供出租脚车的服务.
- 有些街道,如牛干冬街,潮汕街,白天不会有什么活动,到了晚上,路边摊位摆上来后,才会出现人流窜动,生气勃勃的场面。
- 如果觉得走路太累, 不妨考慮租脚车代步. 这一带, 许多地方都有提供出租脚车的服务.
- 乔治市也有免费旅游客车围绕市区内的主要公路。
1. JALAN PANGKALAN WELD
姓氏桥 The Clan Jetties
姓氏桥位于槟城渡轮码头不远处,依次有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姓杨桥、
杂姓桥及平安桥,当中以姓周桥规模最大。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是马来西亚一处典型的水上人家聚落。姓氏桥是早期华人抵达槟城的聚落,住户都按姓氏区分势力范围各自组成社区帮会。不同姓氏桥上的居民也以各自供奉的原乡守护神及传统祭祀礼仪为认同的标记。
杂姓桥及平安桥,当中以姓周桥规模最大。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梁作为村里的街道,是马来西亚一处典型的水上人家聚落。姓氏桥是早期华人抵达槟城的聚落,住户都按姓氏区分势力范围各自组成社区帮会。不同姓氏桥上的居民也以各自供奉的原乡守护神及传统祭祀礼仪为认同的标记。
早期的华人结帮立会,在表面和名义上是讲求兄弟义气,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但实际上却是各帮派领袖在培植势力 争夺地盘的组织。当19 世纪中后叶的锡矿开采及农地垦殖吸引大批华人过来时,帮派头领私会党一方面通过照顾同乡姓氏和血缘兄弟扩展本身的势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手中握有的大量中国苦力的优势, 向殖民政府争取更大的氏族利益空间。
張弼士故居 CHEONG TZE FATT MANSION
张弼士故居也被称为 “蓝屋” 。它坐落在靠进 JALAN PENANG 北部尽头的莲花河街(Leith Street),是在东南亚,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张弼士故居。
張弼士 (1841-1916) 是十九世紀末南洋华人首富,也是清末慈溪太后赐封的红顶商人,财富,名声与影响力远超苏州大商胡雪岩。張弼士原籍中国广東的客家人氏,在十六岁的那一年,因家境贫困,只身前往印尼的雅加达謀生。后来成为了南洋首富,紐約日报還因此給予了他 “中国的洛克斐勒” 之称。由於他是第一個在中国栽种並且制造葡萄酒的人,同時也有 ”中国葡萄酒之父“ 美称。張弼士在1893年被清朝委任為槟榔屿領事官,並在隔年升任為新加坡总领事,负责槟城、馬六甲以及附近的英属殖民地。
“蓝屋” 在 1897 年动工兴建的,花费了七年的时间才完工。工匠由中国引入,材料是从苏格兰输入。“蓝屋” 占地 5万 3千平方英尺,建筑面积 3万4千平方英尺,内有 38 间房、5 个天井庭院、 7 道楼梯、220 扇窗户。房屋格局和地形设计侧重“五行风水”,窗户独特的木制百页窗,是依据 “阴阳” 学说而特别设计的。。
根据纪录,張弼士共有7 个老婆,8 个儿子、6 个女儿。居住在這一间蓝屋,并且掌权的则是第七个老婆。張弼士在他72岁时娶了这位年仅20 岁的花样少女 TAN TAY PO。为防止死后各房家人争夺财产,張弼士找了律師立下了遗书,把这座宅院划给第七房掌权,并特地注明,在这名太太的儿子张金龙 “有生之年,不可以更换所有权人”
虽说張弼士的遗产可以让他八代子孫不愁吃穿,但是居住这一间屋子里的人只靠遗产过活,不曾做过任何工作,最终坐吃山空。張弼士的子孙在遗产败光后,就把大宅兩旁的房間出租。里面的情形有如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住滿了不同的家庭,大厅也租給別人做生意。多年沒有维护的大宅破落不堪,能带走能卖出的值钱物品无一幸存,已失去当年富丽堂皇的慑人面貌。
張弼士的儿子在1991年过世的前六个月,張弼士的孙子们就开始找买主,并且在张金龙这名儿子过世的同一天,将这一间 “蓝屋” 即刻易手。大宅目前的主人,建筑师卢光裕夫妇买買下大宅后,耗資七百多万令吉将之重新整顿修复,让其恢复原来的面貌,并在1995 年对外开放,成为今日的蓝屋。
虽说張弼士的遗产可以让他八代子孫不愁吃穿,但是居住这一间屋子里的人只靠遗产过活,不曾做过任何工作,最终坐吃山空。張弼士的子孙在遗产败光后,就把大宅兩旁的房間出租。里面的情形有如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住滿了不同的家庭,大厅也租給別人做生意。多年沒有维护的大宅破落不堪,能带走能卖出的值钱物品无一幸存,已失去当年富丽堂皇的慑人面貌。
張弼士的儿子在1991年过世的前六个月,張弼士的孙子们就开始找买主,并且在张金龙这名儿子过世的同一天,将这一间 “蓝屋” 即刻易手。大宅目前的主人,建筑师卢光裕夫妇买買下大宅后,耗資七百多万令吉将之重新整顿修复,让其恢复原来的面貌,并在1995 年对外开放,成为今日的蓝屋。
1995年开始,“蓝屋” 就不停的获得许多建筑奖项。因為它還除了占地面积大之外,还融合着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建筑的许多特点:欧洲式的建筑结构风格,清朝时期的传统瓷衔壁刻、维多利亞式的雕花与栏杆,中世纪的彩绘玻璃、以及英国风的地砖。張弼士故居修复计划在2000年获得联合国科文组织的亞太古跡保护奖。
“蓝屋” 每天只有三段开放时间: 早上11时,下午 1.30 及 3 点。参观全程由讲解员带路。除供人参观外,“蓝屋” 也提供住宿,可上网预定。
3. 南华医院街 JALAN MUNTRI
天后宫 THEAN HO KEONG
"天后宫"就是"海南会馆"的代表处. 它在案1886年之前建立。 天后宫主要祭拜海员的保护神 “妈祖”.历史上漂泊下南洋到马来亚的海南人, 对天后圣母妈祖十分虔诚.海南会馆内必设有天后宫。
早期海南人到南洋时比其他籍贯来得迟, 许多行业都被别人垄断. 因此只能从事航海, 英国人的厨师及开咖啡店.
早期海南人到南洋时比其他籍贯来得迟, 许多行业都被别人垄断. 因此只能从事航海, 英国人的厨师及开咖啡店.
胡靖古庙 GOLDSMITH GUILD TEMPLE
“胡靖” 被视为金匠的守护神。此古庙建于 1903 年,是由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金匠工会所创建的。
观音亭 (广福宫) GODDESS OF MERCY TEMPLE
坐落于南华医院街 (LEBUH MUNTRI)和椰角街 (LEBUH PITT)交叉口的 “观音亭” 建于嘉庆5年(1800年)。“观音亭” 也称为“广福宫”(即广东及福建人合作)。当时槟城的华人就存在广东福建两大帮派,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执格斗,为了共同的利益,决定成立广福宫,作为“华社的政府机构”,负责处理“华人事务”,解决纠纷。 因此,广福宫也可以说是槟城华人在异地他乡,朝廷帝权所不能覆及的纷乱移民社会中,依靠共同普及的神明信仰这种力量,凝聚及安顿人心的硬件结构。

时至今日,观音亭依然香火旺盛。

地杰神灵, 就连印度教士也来这里凑一脚,许多印度教信徒特地到此膜拜。


槟州中华总商会 PENANG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这是于光绪12年(1886年)在观音亭毗邻建成,前身为平章会馆。后来于1903年改由受英文教育的土生海峡华人或峇峇主要控制,挂起了市政府招牌,初期仍然称为平章会馆的华人商务局。1890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向私会党开刀后,就开始扶持一批土生土长的峇峇精英,成为华社领袖,取代 “私会党” 老大的位置。
峇峇华人,也叫海峡华人,其实是与中国没有联系,生活习惯已经土生化的华裔后代。虽然仍然保存某些中国旧传统,但语言的 “福建马来化” ,服饰穿着的改变和 “维多利亚式的西化” 生活作风,使他们俨然成为特殊的一个社群。一般而言,这个群体的人们,都会选择把英国而非祖先来源地中国当成是他们正式的 “宗主国”。
时至今日,观音亭依然香火旺盛。
地杰神灵, 就连印度教士也来这里凑一脚,许多印度教信徒特地到此膜拜。
槟州中华总商会 PENANG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这是于光绪12年(1886年)在观音亭毗邻建成,前身为平章会馆。后来于1903年改由受英文教育的土生海峡华人或峇峇主要控制,挂起了市政府招牌,初期仍然称为平章会馆的华人商务局。1890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向私会党开刀后,就开始扶持一批土生土长的峇峇精英,成为华社领袖,取代 “私会党” 老大的位置。
峇峇华人,也叫海峡华人,其实是与中国没有联系,生活习惯已经土生化的华裔后代。虽然仍然保存某些中国旧传统,但语言的 “福建马来化” ,服饰穿着的改变和 “维多利亚式的西化” 生活作风,使他们俨然成为特殊的一个社群。一般而言,这个群体的人们,都会选择把英国而非祖先来源地中国当成是他们正式的 “宗主国”。
而商会纯粹是个商业组织,用以排除纠纷和生意上的问题,不具有帮派,地域或血缘色彩,因此更能协调华社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在英政府打压私会党和帮派活动后,有更多华人头领发现,转型投向商团组织和社团活动,更能继续维护其商业利益和延续固有的经济社会地位。继之,越来越多的业缘性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如打铁工会,金饰公会,树胶公会,咖啡公会,中医公会,出入口商公会等等。
4. 大伯公街 LEBUH KING
“大伯公” 也叫做 ”福德正神“,或 ”本头公“,具有浓厚的南洋色彩。“大伯公” 大抵是对早期到此落根的华人祖先或杰出华人领袖的尊称,希望这些先人能庇佑后来者,所以各地的大伯公化身都不一样。槟城的 “本头公”,据说是纪念在乾隆年间(1745年)来到槟城定居的三位客家人渔民,分别尊为 “大伯公”,“二伯公”,及 “三伯公”。
这条街上有一排开紧挨着的嗣庙, 寺庙, 会馆。
“大伯公” 也叫做 ”福德正神“,或 ”本头公“,具有浓厚的南洋色彩。“大伯公” 大抵是对早期到此落根的华人祖先或杰出华人领袖的尊称,希望这些先人能庇佑后来者,所以各地的大伯公化身都不一样。槟城的 “本头公”,据说是纪念在乾隆年间(1745年)来到槟城定居的三位客家人渔民,分别尊为 “大伯公”,“二伯公”,及 “三伯公”。
这条街上有一排开紧挨着的嗣庙, 寺庙, 会馆。
有: 香山会馆, 福德寺, 宁阳会馆, 武帝庙, 伍氏家庙, 李氏宗祠.
5. 打铜仔街 LEBUH ARMENIAN
槟城华人有依姓氏群聚之现象。在打铜仔街及其附近附近是姓氏宗祠 ,所谓的 “公祠” 密集林立的地方,这里有叶公祠,谢公祠,杨公祠,林公祠,邱公祠等。这些 “公祠”,即各宗族所设立的祠堂,可供该族群或同姓式的族人,定期聚会或开会之用,它同时也是一座庙堂。
19世纪,华人移民南来时,通过血缘、姓缘、地缘关係,得到在地同胞接应,多数聚居于牛干冬街、打铜仔街一带;社区格局紧密,以祠堂爲中心,围绕公祠的建筑三面或四面、相互比邻居住,带有 “防禦保护” 祠堂的性质,是移民社会初期常见现象。
设计精緻的邱氏祠堂建筑工程始於 1853 年,在 1898 年正式竣工。它是目前槟城島上最大的华人宗祠。其建筑物上有很精緻的龙、凤及神明的图案等。
19世纪时经营鸦片,烟,酒,赌,典当和买卖猪仔贸易的大头目及私会党党魁邱天德,于1860年曾为龙山堂 “建德堂” 盟主。邱天德是槟城势力强大的私会党头领。他的公司金和号是最大的苦力承包商。 1867年槟城大暴动,在与敌对派系 “义兴” 党进行涉及军备武器的械斗时,就展示了“建德会” (或称“大伯公”) 之庞大的 “政府中的政府” 势力。
龙山堂邱氏祠堂有两个入口处, 此处进入免费, 另一处十元.
谢氏宗祠 CHEAH KONGSI
谢氏宗祠亦称谢家石塘福候宫公司的谢氏宗祠,是由南来的中国谢氏人士1810 年所建立的宗祠,有200 年的历史。它是一栋峻宇雕墙,五彩斑斓 的双层中国式庙堂,斜瓦大门廊.正门以狮头为饰,内有育才学校。
杨宗祠在1836年成立,目的是为了照顾所有飘洋过海的杨姓同胞。
叶氏宗祠堂慈济宫 YAP KONGSI
孙中山革命基地 Dr Sun Yat Sen's Pg Base
由于遭受英殖民和满清政府的迫害, 孙中山把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从新加坡搬到槟城来. 从哪个时候 , 中国同盟会在槟城的活动场所不断扩大. 1910年7 月19日 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抵达槟时候,,槟城成为孙中山海外革命的大本营之一。
这座纪念馆位于打铜仔街道120号. 建于1870年, 它曾是反清复明 “洪门会”私会党聚首之地。裕荣莊也是孙中山的活动地点之一.孙中山第一次抵槟大约是1906年,原本打算要见邱汉阳(邱天德之子)在槟城募款,但邱氏不敢接见他。后来在位于中路门牌65号的小兰亭俱乐部开会,赴会者七至八人。孙中山发表了小演讲后受到一些保守的商人攻击,指他“无父无君”,是大逆不道的 “造反”。后来, 孙中山在这里召开的确"庇能" (PENANG)会议,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那个时期,华社群体主要分化为两大流派思潮。一边是追随梁启超,康有为的保皇党,效忠清廷,另一边则是支持孙中山推翻清廷,倡导新中国革命运动。尽管保皇党初期获得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愈多的海外华人意识到清廷的衰落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于是调转方向支持孙中山。
5. 打石街(Lebuh Acheh)
在打石街上现在只残留着少数的打石店。打石业在槟城曾经一度属于兴盛无比的行业,据说在那个并不很长的街道,从街头至巷尾曾聚集了上百名匠在那里鑿石谋生。
街上的小作坊.
就在槟城的石街(Lebuh Acheh)街头转弯连接打铜街处,每近黄昏,时间大概五点至七点时,就有越20左右的人就会准时来到这里,摆起摊来搞起二手小夜市。虽然不过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摊口,卖的也是零零碎碎甚至相当陈旧的二手物品,但数10年来,人潮来去不断。近几年来,光顾者佔了多数都是外劳,形成典型的 “穷人的跳蚤市场”,
唐人屋 CHINA HOUSE
沿着打铜街 (LEBUH AMRMENIAN)走到 BEACH STREET(LRBUH PANTAI),再转左走几步的对面便是 “唐人屋”。“唐人屋” 是由三间战前双层楼结合改造成的综合精品酒店,艺术画廊,咖啡屋,酒廊的社区交汇文化中心。
沿着打铜街 (LEBUH AMRMENIAN)走到 BEACH STREET(LRBUH PANTAI),再转左走几步的对面便是 “唐人屋”。“唐人屋” 是由三间战前双层楼结合改造成的综合精品酒店,艺术画廊,咖啡屋,酒廊的社区交汇文化中心。
炎炎的下午,闲怡地待在这间装饰精致典雅的唐人屋里喝茶吃蛋糕,另有一番情趣。
后院有个大水池, 夜间在灯光的调节下, 分外明媚.
6. 牛干冬街 LEBUH CHULIA
这是背包旅客首选的居住和活动地点.
五福书院
1819年,槟城牛干冬街设立一所私塾,名为“五福书院”,这是马来西亚第一间有迹可寻的华人学校。以方言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私塾虽然规模不大,而且设备简陋,但却代表了华人社会重视教育的特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摈弃四书五经改用中华民国新教科书。到了1919 年“五四运动”后,教学媒介语也由方言改为华语。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大力倡导 “爱国救亡” 运动。
韩江家庙 HAN JIANG ANCESTRAL TEMPLE
槟城潮州人于1870年于牛干冬街地段建成这间潮州会馆,后在1935年易名为韩江家庙。 “韩江” 是广东潮汕地区第二大河,为纪念韩愈而命名。
韩江家庙的设计,是以旧时潮州殷富显达的家庭的独特的村居格局建造的。而其华丽的程度以及宽阔的门口,更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的辉煌。
1890年加建现有的外门。
大华茶室 TAI WAH COFFEE SHOP
位于牛干冬街西部尽头对面的 Jalan Argyll. 这里的云吞面非常有名。营业时间很短,只有三个小时: 早上七点至十点。
5. 爱情巷 LOVE LANE
衔接牛干冬街的爱情巷, 也是许多背包客选择居住的地方.
爱情巷有不少不错的背包旅店, 但还是提醒大家注意选择适当的住宿. 一不小心, 可能沦落到住宅闷热无空调, 还不断被路上擦过的车辆及摩多声干绕, 不到凌晨不能入睡, 早上六点又被机车噪音叫醒, 时刻不得安宁.
6. 广东民街 JALAN PENANG
我的住宿在离广东民街不远的博物馆酒店 MUSEUM HOTEL. 新开张特价三晚不到马币六百元. 室内装修美仑美奂.
光大广场 KOMTAR
槟城最大的购物坐标是槟城路的光大广场(KOMTAR), 坐落于广东民街西部尽头. 大厦共有 65 层楼. 在光大的观景台,可以尽览槟城的漂亮景色。
1980 年代 “光大大楼” 落成后,槟州政府已乔迁至该栋大楼办公. 槟城是华人为主体的北马最大城市。从1957年至今,便一直维持着由华人担当首席部长的历史传统。
6. 潮汕街 LEBUH KIMBERLEY
就在广东名街 (JALAN PENANG) 接近光大广场 (KOMTAR) 的一端。这里的美食有:鸭粥粿汁,四果汤,炒粿条,粿条汤
7. 景贵街 JALAN KENG KWEE
在 JALAN PENANG 叉路的 景贵街 (Jalan Keng Kwee)有出名的 CHENDOL,炒粿条, 咖喱面 和 槟城拉沙 PENANG LAKSA.
这条街道著名的槟城叻沙店.
这是这条街道的"山寨版"槟城叻沙店,就在之前那间的隔邻 - 小心别去错!
8. 日本横街 JALAN CINTRA
街上一间颇有艺术风格的酒店.
大东酒楼在日本横街已经营业六十多年.供应自家制作的点心.
大家围在圆桌品尝各种小食,其乐融融!
既使一个人也能在这里轻松地享受点心.
这里著名的帝王包.
9. 义兴街 LEBUH GEREJA (CHURCH STREET)
十九世纪南来的华人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地方帮派势力扶持赖以生存。当时的私会党分成两大派系,“义兴” 和 “海山”。 义兴义广府人为主,首领为苏亚昌,海山义客家人为主,首领是郑景贵。这两大派系常为争夺地盘,相互砍伐殴斗,甚至于发生大规模暴动事件。
槟城侨生博物馆 PINANG PERANAKAN MANSION
早期的华人移居马来亚后,踞地为王,形成大大小小的帮派和私会党组织自行管理社区。与此同时,中国满清政府,也通过赐封南洋华人 “甲必丹” (Captain) 制度,来维持南洋华人当地的法律与秩序。不论 “私会党” 或 “甲必丹” 制度的领袖,都实行家长式的专治统治,维持着封建思想与等级观念以巩固其地位,他们一方面与英政府博弈,另一方面又与清朝有着一定的联系。狡猾的英国人,于是大小通吃,先是借助当地的华人领袖或有地位的人来控制华人社会。后来更进一步利用私会党魁来担任甲必丹,以驾驭华人社会,监督他们和灌输大英帝国的思想。
这座大宅混合着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以及明清时代的房屋划分的格局。几经转手后, 现在的业主在馆内特意展示峇峇和娘惹的家具,日用器具,服饰,古董等物品,显示当年上层峇峇娘惹屋宅的奢华排场,以吸引参观者。
这里也是新传媒2008年推出的一部颇受欢迎电视连续剧 “小娘惹” 的实拍场地。剧中出现人物在长桌用餐及方桌打牌的场景.
经过艺术修饰的天井,给人开阔明亮的感觉。
这里也是新传媒2008年推出的一部颇受欢迎电视连续剧 “小娘惹” 的实拍场地。剧中出现人物在长桌用餐及方桌打牌的场景.
经过艺术修饰的天井,给人开阔明亮的感觉。
老城白咖啡馆 Old Town White Coffee
这间咖啡馆就在土生华人博物馆对面. 坐在里面吃烤面包, 喝咖啡时, 感觉好像置身处在一个豪华的土生华人家里.
10. 張弼士街 LORONG CHEONG TZE FATT
槟城原来有一条張弼士街 ,位于现在光大广场的位置,后来因1970年代时候发展光大广场而消失掉了。 1992年,州政府将张氏清河堂侧的香港街易名張弼士街,以纪念这位先贤人物。然而,在民间人们还是习惯称此处为香港街。
椰腳粿条汤
椰腳粿条汤已有三代人经营的历史。最初是使用流动档口开始售卖,后来搬入椰脚街 (PITT STREET) 的店面, 现在就坐落在張弼士街对面的沓田仔街的独立店面里。
椰脚粿条汤于2002年荣获王牌小食,连现任槟州首长林冠英也赞好吃,其独特之处在于特制手工的鰻魚丸加上耗时熬制的清谈而又浓郁的上汤。
旅游感言
这一次到槟城活动范围只局限乔治市,表面上很受拘束,实际上却是时间与空间的大收获。这种收获,时至今日,不论在新加坡的任何角落,怎么找寻也找不到了!
在时间上, 它似乎停顿在过去某个时间段,而时间的滞留带给人却是一种心灵的慰籍, 让我感觉又回归到以前那种较为悠然淡定和自在的日子。
在空间上,离开了一个人口急速迈向七百万而又混杂着大量外国人的稠密小岛,视觉开阔多了,不需要插肩接踵,人挨人的走在路上的感觉真好!